4·2世界孤獨癥日 | 聆聽“星”聲“泌”語,讓愛來,讓礙走
在我們的身邊,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與普通孩子有些不同,總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不喜歡被別人打擾,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旁人很難走進他們的內心。雖近在咫尺,卻遙不可及,獨自閃爍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之中。他們,就是“星星的孩子”——孤獨癥患兒。
孤獨癥在醫學上也稱自閉癥,是一種與神經系統發育異常有關的精神系統疾病,多起病于嬰幼兒時期。2020年美國一項納入11個監測站點的大型研究顯示,各州兒童的ASD患病率在2.76%~4.49%,其中有三分之一被歸類為智力障礙,成年后生活自理能力明顯不足,給家庭及社會造成了嚴重的負擔。
近幾十年來,孤獨癥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圍內有明顯的增長趨向并且缺乏特效治療藥,因此極需高靈敏度、高特異性的生物標志物和特定的治療方案。外泌體(exosomes)是一種能夠被中樞神經系統大多數細胞類型釋放的納米級囊泡,其內含有的RNA、蛋白質、脂質等生物活性大分子參與多種神經細胞間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在調節神經發育、分化、再生以及突觸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和診斷技術的提高,外泌體以其采集方便、結構穩定、其內大分子不易降解、可通過血腦屏障等優勢,逐漸成為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研究的熱點。本文將綜述孤獨癥相關外泌體近期的研究進展,以期為孤獨癥早期診斷、臨床治療和預后判斷提供參考。
1、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人類脂肪間充質干細胞來源的外泌體lncRNA IFNG-AS1改善了BTBR小鼠的神經發生和ASD 樣行為
移植源于人類脂肪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hADSCs)及其產生的外泌體已成為一種頗具前景的無細胞治療方法,有望用于治療神經發育障礙(NDDs)以孤獨癥譜系障礙(ASD)。然而,hADSC外泌體移植治療ASD的有效性仍有待驗證,其背后的機制亦不明朗。在本文中,作者通過對hADSC和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hUCMSC)來源的外泌體中的lncRNA進行測序,發現hADSC-Exos中包含的lncRNA不僅存在于hUCMSC-Exos中,還與神經發生相關,hADSC-Exos具有減輕神經炎癥、抑制神經元凋亡以及促進體內外神經發生的能力,從而提供神經保護作用。hADSC-Exos中衍生的lncRNA IFNG-AS1作為miR-21a-3p的分子海綿,通過miR-21a-3p/PI3K/AKT信號通路促進神經發生,發揮了調控效應。這一系列發現提供了一種針對ASD個體的潛在治療策略。
圖源:https://doi.org/10.1186/s12951-024-02338-2
2、Molecular Biology:ASD患者外泌體microRNA的全面分析及ceRNA網絡構建的初步研究
外泌體已被證實對孤獨癥譜系障礙(ASD)具有重大影響,但關于外泌體miRNA與ASD關聯的研究相對較少,對ASD中至關重要的競爭性內源RNA(ceRNA)網絡的理解仍然有限。本研究通過全面解析ASD患者外周血中外泌體miRNA的表達特征,構建了ceRNA調控網絡,并評估了免疫細胞浸潤水平,揭示了ASD患者轉錄組層面的異常變化,為深入理解ASD的發病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證據。
圖源:https://doi.org/10.17305/bb.2023.9552
3、Pharmacol Res:血液外泌體通過神經元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感應調節孤獨癥相關表型
孤獨癥譜系障礙(ASD)的發生和發展涉及多個復雜的分子事件,特別是在前額葉腦區的作用尤為突出。外泌體作為細胞間通訊的關鍵載體,其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對大腦功能的影響不容忽視。本研究表明血液與大腦之間的相互作用在ASD病理生理過程中至關重要,大腦可能通過感知外泌體來覺察外周系統的改變,這一發現為未來的神經學療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圖源:DOI: 10.1016/j.phrs.2023.106965
4、Heliyon:探討與妊娠相關的母體免疫激活和細胞外囊泡對孤獨癥譜系障礙中觀察到的免疫改變的潛在影響
孤獨癥譜系障礙(ASD)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影響個體的行為和社交技能。全球范圍內ASD的發生率正在急劇上升,這可能與公眾對疾病的認知、診斷水平提高、遺傳因素和環境觸發因素有關。據估計,全球大約有1%的人口表現出ASD癥狀。除了遺傳背景之外,環境因素和免疫相關因素同樣影響著ASD的發生。最近,母體免疫激活(MIA)被提出可能是參與ASD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細胞外囊泡(EVs)在母胎界面大量存在,并積極參與到維持健康妊娠所需的免疫調節過程中。鑒于EVs的濃度和內容物的改變也與ASD相關聯,本文探討了EVs在圍繞MIA過程中的潛在作用。為了支持提出的關聯性和假設,文章討論了EVs在妊娠期間的角色及其對ASD潛在影響,并結合文獻回顧和更新,探討了感染、超重和肥胖、妊娠糖尿病、先兆子癇、分娩方式以及微生物群失調等在MIA和ASD中的作用。
圖源:https://doi.org/10.1016/j.heliyon.2023.e15593
5、J Mol Neurosci:血清LCEVs全轉錄組分析揭示了ASD中神經及糖基化的變化
孤獨癥譜系障礙(ASD)的病理生理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也尚無確診或預測性的生物標志物。外泌體(EVs)是由細胞釋放的納米級別的囊泡,攜帶著核酸、蛋白質、脂質以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質。已有研究指出,血清中捕獲的神經細胞黏附分子L1(L1CAM)結合的外泌體(LCEVs)可以為神經系統疾病提供可靠的生物標志物。然而,關于ASD兒童體內的LCEVs知之甚少。本研究共招募了100名2.5至6歲ASD兒童和60名年齡匹配的正常發育(TD)兒童作為對照組,收集血清樣本后仔細地分離和表征LCEVs。血清LCEVs的全轉錄組分析揭示了ASD中神經和糖基化的變化,這有助于發現ASD的預測性生物標志物和分子機制,為該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管理提供參考。
圖源:https://doi.org/10.1007/s12031-022-01994-z
在孤獨癥的世界里,每個人都是“孤勇者”,每一名父母,每一位孩童,都在孤獨且勇敢地奮力前行。在這個特別的日子——2024年4月2日,第十七個“世界孤獨癥日”,讓我們以行動發聲,以關愛踐行,共同為構建一個理解、接納、包容孤獨癥群體的社會環境而努力,讓每一個“孤勇者”感受到人間溫暖,不再孤獨,共享生命的美好篇章。我們堅信,通過持續不斷的科學研究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必將照亮他們前行的道路,打破阻礙他們融入社會的壁壘,讓愛的力量如陽光般穿透陰霾,驅散困擾,引領每一位“來自星星的孩子”走向更為寬廣的人生舞臺。
參考文獻:
●Doi:10.3969/j.issn.1673-5293.2024.01.013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61.1346.R.20220126.1727.028.html
●https://doi.org/10.1186/s12951-024-02338-2
●https://doi.org/10.17305/bb.2023.9552
●DOI: 10.1016/j.phrs.2023.106965
●https://doi.org/10.1016/j.heliyon.2023.e15593
●https://doi.org/10.1007/s12031-022-01994-z
最新動態
-
09.23
中藥的現代詮釋:外泌體如何革新傳統醫學?
-
07.02
1+1>2!深度解析RNA測序數據挖掘邏輯和后期實驗設計思路,輕松研獲10+ SCI
-
07.01
“稻”亦有道——盤點近期水稻研究的重大突破
-
06.28
科學與美學的結合體:植物亞細胞定位技術詳解
-
06.28
“聚焦新質生產力,激發科研新動能”|LCA躋身蛋白互作研究的新銳力量
-
06.05
知無不“研”|一文讀懂免疫共沉淀技術(Co-IP)
-
05.14
四大研究利器(Co-IP、BIFC、Y2H、GST pull-down)助力速配蛋白互作“最佳拍檔”
-
05.14
高效、精準、直觀、實時——取經“蛋白互作研究翹楚”BIFC!
-
05.14
轉染效率低、干擾效果差、重復性欠佳...siRNA研究頻遇“攔路虎”怎么辦?
-
04.22
一文讀懂EMSA技術核心要點,讓“emsa” 秒變“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