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熒光素酶報告基因的應用,常見載體及案例簡介
信息來源:金開瑞 作者:genecreate 發布時間:2022-11-01 14:31:43
雙熒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Dual-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通常以螢火蟲熒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為報告基因,以海腎螢光素酶(Renilla luciferase)為內參基因。所構成的報告系統具有靈敏度高、動態范圍廣、應用靈活等優勢,廣泛用于基因調控、非編碼RNA靶向互作等研究領域。
Firefly luciferase(簡稱F-Luc)以熒光素(luciferin)為底物,在Mg2+、ATP和氧分子存在條件下,催化luciferin氧化成oxyluciferin,在此過程中發出最強波長在560nm左右的生物熒光(bioluminescence)。F-Luc表達框的上游啟動子區域插不同功能序列,可以通過轉錄起始條件造成其報告熒光的變化。在F-Luc的3’UTR區域插入待驗證的靶序列,通過其翻譯抑制或mRNA穩定性降低,可以反映是否存在靶向互作。
Renilla luciferase(簡稱R-Luc)以腔腸素(coelenterazine)為底物,在氧分子存在的條件下催化coelenterazine氧化生成coelenteramide,此過程中發出最強波長在465nm左右的生物熒光。R-Luc通常由固定組成型啟動子驅動,在報告系統中作為校正input誤差的內參信號。

生物熒光產生反應式
一、應用方向
1. 驗證microRNA同mRNA靶向互作。將待測mRNA的3’UTR序列插入報告基因載體,再共轉入該microRNA,如果熒光素酶活性下降,則提示為其靶序列。
2. 驗證microRNA同lncRNA靶向互作。將候選的lncRNA序列插入報告基因載體中F-Luc的3’UTR區域,檢測熒光素活性。
3. 啟動子結構分析。將啟動子區域序列(通常2k左右)進行分段截短,或對特定位點進行突變,再分別構建入luciferase報告載體,檢測其啟動子活性。
4. 啟動子SNP分析。一些基因的啟動子區域存在單核苷酸多態性,可運用熒光素酶報告系統分析其相對活性。
5. 驗證特定轉錄因子同其調控序列的作用。將該序列(通常為啟動子區域)插入報告基因載體,同時在實驗細胞中共轉過表達該轉錄因子,可分析轉錄因子過表達是否提高熒光素酶活性。
6. 可以分析信號通路是否激活。將該信號通路的下游響應原件序列構建入報告基因載體,在不同上游信號條件下,熒光素酶活性代表了通路的下游響應。例如,在GPCR研究中,將cAMP response element(CRE)載入報告基因載體,構建穩定表達細胞株后,可以用于分析GPCR的激活與抑制劑篩選。又如,將HIF1α的響應原件hypoxia-responsive element (HRE)插入luciferase報告載體構建穩轉細胞株,可以用于低氧相關通路的研究。
二、常用熒光素酶報告基因載體

pGL3-Basic

pRL-TK

pmirGLO
三、經典案例
案例一題目:Long non-coding RNA linc00673 regulated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roliferation,migration, invasion an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by spongingmiR-150-5p
期刊:Molecular Cancer
小結:驗證linc00673具有miR-150-5p的靶向結合位點。將linc00673包括預測結合位點的序列克隆到pmirGLO- linc00673-WT,同時構建靶位點突變的pmirGLO- linc00673-MUT,分別共轉miR-150-5p mimics及NC mimics,結果顯示miR-150-5p轉染組的相對熒光值降低,提示存在靶向結合。

圖:RNA與質粒共轉染293T,24h后雙熒光素酶檢測
題目:SOX9 indirectly regulates CEACAM1 expression and immuneresistance in melanoma cells
期刊:Oncotarget
小結:驗證SOX9對于CEACAM1的轉錄調控作用。分別使用了兩種黑色素瘤細胞526mel和624mel,對CEACAM1的啟動子區域分別選擇了600bp-200bp的截短片段,共轉染過表達SOX9,顯示SOX9能夠抑制CEACAM1啟動子的轉錄。

圖:截短的pCEACAM1進行雙熒光素酶檢測
相關技術服務
下一條:慢病毒使用操作方法
最新動態
-
09.23
中藥的現代詮釋:外泌體如何革新傳統醫學?
-
07.02
1+1>2!深度解析RNA測序數據挖掘邏輯和后期實驗設計思路,輕松研獲10+ SCI
-
07.01
“稻”亦有道——盤點近期水稻研究的重大突破
-
06.28
科學與美學的結合體:植物亞細胞定位技術詳解
-
06.28
“聚焦新質生產力,激發科研新動能”|LCA躋身蛋白互作研究的新銳力量
-
06.05
知無不“研”|一文讀懂免疫共沉淀技術(Co-IP)
-
05.14
四大研究利器(Co-IP、BIFC、Y2H、GST pull-down)助力速配蛋白互作“最佳拍檔”
-
05.14
高效、精準、直觀、實時——取經“蛋白互作研究翹楚”BIFC!
-
05.14
轉染效率低、干擾效果差、重復性欠佳...siRNA研究頻遇“攔路虎”怎么辦?
-
04.22
一文讀懂EMSA技術核心要點,讓“emsa” 秒變“easy”